木材交易市场的未来之路
2019-10-22 573 北方木材交易市场
-
上半年中国进口木材(原木和锯材)共计5600万立方米,增长0.4%;
-
受消费影响(主要原因包括房地产业下降,现房交易量下降2%;整体家装和精装修影响消费结构)阔叶材进口量减少,阔叶原木下降22%,阔叶锯材下降16%;
-
针叶板材增长5%,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拉动;
-
进口单价下降,下降(原木、锯材)10%左右,但有些品种库存量大,对贸易商有影响;
-
受世界经济及中美贸易影响,出口不佳,木家具总体下降8%,对美下降10%;“一带一路”发展快,影响产业布局。
-
大批企业外迁,主要原因,一是行业发展基本是自然集聚形成,土地使用、厂房使用与时代发展不符;二是投资风险大(尤其是土地、厂房的租赁),没有长久预期;再加上政府的环保要求等提高,企业外迁加剧。
-
进口、出口双重收税,使得企业不敢投入,造成观望态势。许多企业向越南转移,但存在土地、用工与国内有差距的问题。 -
市场比较迷茫,交易量、木材市场前景到了一个瓶颈期,企业由于贸易、政策等问题不敢投入,观望情绪大。 -
交易非标准化,每家企业的信用无法放大,供应链金融无法介入。 -
政府注重投资额、亩均税收等,对木材市场及木材企业限制较多。木业企业税收低,环保有些企业不达标,不受政府欢迎,合适的地方不好找。 -
人造板、新兴材料发展迅猛,对单纯的木材市场冲击较大。 -
口岸饱和、交易市场饱和,容易形成恶性竞争。 -
国外木材政策影响会越来越大。
-
原则:增量、创新、服务 -
建立木材交易标准,由协会组织,制定具体品种的标准,减少企业发展的技术壁垒,从需求出发做标准化,从辐射松、常用的阔叶材品种开始,形成交易习惯,引进第三方银行背书,成为行业标准。 -
打造木材供应链智慧生态圈,以木材交易标准、智慧物流、电子商务、信用体系建设为发展方向,使客户货物放心,第三方及银行款项放心。提高木材产业附加值,实现增值服务。 -
慎重市场定位,做好市场布局(如:销地型市场、产地型市场,辐射范围在300-500公里),差异化经营,专业经营,避免同业恶性竞争。 -
抓住市场好坏的评判标准是交易、货物流转量,而不是只建立一个仓储,要有可持续的发展动能。 -
向园区转化,产业园区、口岸园区与传统木材交易市场有机结合,根据需求有针对性的提供资源,形成互补。
针对当前问题,建议木材交易市场:
第一,延长产业链,向特色经营发展
针对自身市场的特点及周边市场的情况,重点发展优势品种交易,形成聚集效应。在此基础上,引入上下游交易,做好优势品种的产业链服务。这一点,嘉善东方兴业城可作为参照。
第二,提高附加值、增值服务
用新技术改变传统交易方式和流程,全部实现网上交易还有困难,但实现交易管理、物流、仓储智能化还是可行的。这方面江苏万林、张家港金港物流都有很好的实践经验。